短篇《十七岁》

人生啊,不过是负罪感的叠加。

连载:进行中

  • 59
    2016-06-09 17:40:50

    等新的长文功能发布后,更篇《森林里的无名氏》。

    这是当老师时,唯一给自己学生讲过的故事。出发点只是想让他们听听新鲜的东西,于是某天想到了“踏破铁鞋的旅行家”这个雏形。之后将剧情补充了一些,挨个给每个班讲,共讲了七八遍。

   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心得。码字固然需要刺激自己持续写下去的灵感,但让它通篇成立,更多的是合理而冷淡地编排。我无法评价无名氏是否有趣,但它是我写起来感觉较为笃定轻松的一个中篇。也是从这篇开始,我有了给故事掺加童话感的兴趣。

    我是写完一篇才会更新的。其实我个人觉得《十七岁》不如《阿么》,不过阿么是个与自己太遥远,也太不相干的老年人呢。

    阿么的原型,来自我对理想的晚年的想象。

  • 58
    2016-04-27 19:55:02

    不好意思,《十七岁》停更。

  • 57
    2016-04-27 19:54:38

    1.5

    杜悦在长大期间,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几次质的变化。这让母亲有时觉得,她能明白杜悦对大人的不信赖感。于是她喜欢说她和亲戚们原本找好了人家,打算将杜悦送养的事情。她想给杜悦一些正面引导,让杜悦重燃起对她的信赖。

    杜君即将出生时,外婆对母亲提议,如果是男孩送走杜悦,如果是女孩则送走老幺。母亲同意了。但临送走前,母亲觉得已经将杜悦喂养到两岁,在那种孩子死亡率极高的年份实属不易(杜悦之前还有两个哥哥,但出生不久就夭折了),于是拦下了她也参与的计划。

    杜悦母亲将此看成她对杜悦深深的母爱:谁都想送养杜悦,唯独她没有。杜悦是因为她,才能留在现在的家庭里。她希望,也需要杜悦理解她的良苦用心,十几年里,不知对杜悦重复了多少次。

    杜悦听了就干笑,笑母亲荒唐的奢求与人心的狠毒。

    因为杜悦避而不谈时太会用笑蒙混过去,母亲以为她真的在高兴她的作为。但是杜悦忍无可忍之后,只回复给了母亲一脸黏湿的泪水,还有一句她多年里一直沉埋心底的话:

    “你是我妈,你本来就不该送养我!”

    人生啊,不过是负罪感的叠加。

  • 56
    2016-04-27 19:54:20

    1.4

    母亲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点。姨夫自己也有三个女儿,他对每一个都很娇宠。在他面对过的所有小女孩中,他只恨杜悦。母亲之所以这么回答杜悦,是因为只有“她是女孩”这一个可能的理由。

    而母亲的笑,不是因为她想削弱事情中难以说明的陈腐。母亲在回答时,心里对杜悦涌起了一种自我高尚——虽然你是女孩,但是我依然将你抚养长大。我和你姨夫不是一类人,我不轻视你。

    杜悦的脑海里,随着长大积累了不少符合这个解释的新名词与纪实新闻。因此面对母亲简洁有力的答案,她只“哦”了一声。

    多年后,表姐和杜悦回忆起姨夫,对她说“他这个人,最喜欢的就是小孩子”。杜悦心想:你们怀念的那部分,和我没有关系。

    然而杜悦到现在也没有忘记姨夫。想起姨夫,她更多的是想起告诉她“姨夫恨她”这个事实的母亲。

    母亲那边的兄弟姐妹共六人,母亲老幺,与最大的大姨相差十岁,中间四位舅舅。母亲幼年时外公就去世了。外婆在那个人人面黄肌瘦的年代,却长得人高马大。性格谈吐,行为习惯一脉磊落。当哺养孩子们的重任落在她一个人的肩头后,她起早贪黑地挣工分。邻里间佩服她的豪气,称呼她为司令。

    繁重的劳作让外婆无暇、无心、无意识去关注精神培养。杜悦的三舅四舅是双胞胎,每天双进双出。母亲与大舅二舅之间年岁差别太大,所以大姨结婚后,母亲就几乎等同于失去了安心之地。而外婆被生计磨光了温柔,三言不顺张口就骂,抬手就打。不安感使母亲觉得无人能为自己出头,所以她把自己的脾气往外婆方向培养,靠拢倔强。不管对谁都不趋炎附势,也绝不忍受欺凌。

    杜悦在胆量上和母亲背道而驰,强势勇猛的母亲也是她害怕的人之一。杜悦好像什么都怕:大人、蛇、蚯蚓、青蛙、壁虎、有时候也害怕沙发下面藏着什么东西。一个人不敢呆在屋子里,必须站在院子对角线的交叉点上才放心。

    杜悦的心被各种恐惧削砍得很碎,因为碎而敏感。她从小就知道,母亲是因为没有退路才不得不强大,所以她很怜悯母亲。但这种怜悯心并不能帮助身体软弱的她去更好地、深层次地理解母亲对她的置之不理。

    除了在她成年后,替她暗讽姨夫的早逝以外,母亲从头至尾,什么也没做。就好像是借由姨夫施加在她身上的这份恨意,母亲才得以保持住了对她慷慨善良的一面。

  • 55
    2016-04-26 19:18:23

    1.3

    但杜悦并没有因为被恨而去恨姨夫。杜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恨,只觉得一个孩子总有被憎恨的理由。母亲也经常说她小时候,外婆如何凶恶,如何不通人情。因此杜悦想,有个人这么对她也是很正常的。

    所以杜悦尽管身体僵硬,一脸畏怯,却不向任何人说她害怕姨夫。有时候为了赎罪,不管姨夫说什么,她都陪着笑脸一声不吭。还把难得分到的苹果,偷偷放在姨夫的自行车后坐上。

    这样一直到了杜悦八岁那年的秋天,姨夫因感染得了不治之症。杜悦随母亲一起去看望他。姨夫躺在小卧室的木床上,很清醒,好像不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似的,淡然地与母亲说话。

    杜悦抓着母亲的手躲在她身后,慢慢错出一点视线看到姨夫没有呼吸感的肚子,然后一点点往上,滑到他的脸。姨夫也看到了她,突然对她笑了一下。

    杜悦对姨夫所有的记忆,就定格在这个微笑上。那时她猛然觉得:我终于博得了他的喜欢。

    对从懂事到八岁这段时间的杜悦来说,姨夫是她面前一面高危的壁垒,是一片暗沉沉的不透气的黑影,压得不到一米一高的她始终抬不起头。弯成不到一米的她,所做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努力,就是希望姨夫能像“喜欢他的孩子一样喜欢她”这个目的,她也想底气十足地昂首做人。

    杜悦的母亲喜欢唠家长里短,有时为了衬显自己,会和杜悦提起她的姨夫。

    杜悦母亲说起这些事情时,眼睛专注地观察杜悦褪成白的脸色,想从她的眉宇间寻找一些受伤感。杜悦母亲已经知道,她无意识地参与到了大人鼓动的排挤运动中,因此总想给长大的杜悦一点迟来的安抚和解释。

    杜悦只问母亲:“姨夫为什么要恨我?”

    母亲轻轻一笑:“因为,你是个女孩儿啊。”

  • 54
    2016-04-25 12:40:08

    1.2

    姨夫不是那些嬉皮笑脸在杜悦耳边唱“小的喜欢大的娇,就是不喜欢二杠腰”的人,他不屑于调侃,鄙夷这种恶趣味的俗语。姨夫很直接,近处看到杜悦直接挥手驱赶,远处望见则大声呵斥。杜悦和弟弟杜君走在一起的时候,姨夫拿出大人才有的“勇气”,无所顾忌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他们讲话。

    在姨夫眼里,杜悦是不干净的病毒,会污染杜君。杜悦害怕姨夫看到自己和弟弟呆在一起。若不巧撞上,就自觉侧跨一步与弟弟拉来距离。不然姨夫会把她当成一团火,烧红他自己的眼睛。

    姨夫对杜悦,是一种赤裸裸的恨。虽然杜悦还没有见过恨字,但是心不幼,她领会得了那种感觉。

    杜悦小时候只单独去过姨夫家两次。第一次她已经不记得了,第二次是她五六岁的时候。逢到年关,一家人忙着张罗年货,杜君太年幼,母亲便说了很多好话哄她去姨夫家借酱料。

    杜悦忐忑不安地走到姨夫家门口,一次次张望不敢进去。但是不拿到酱料是不行的,踯躅良久,最后硬着头皮,好像要啃住空气不让自己反悔,一顿一顿地进了姨夫家大门。

    因为距离上次已经时隔太久,杜悦不知道他家当时养了家鹅。刚进大门,几只竖起脖子跟杜悦差不多高的鹅就追着她到处跑。杜悦被吓得哇哇大哭,正在厨房的奶奶听到她的喊叫声,慌忙跑进院子将她救进屋。

    杜悦姨夫见杜悦进了他家门,一个箭步上来。歪脖子梗紧,手指隔空戳杜悦。骂道“来我家干啥?你长没长眼睛?(惊动了我家的鹅)”。杜悦噤若寒蝉,双手紧紧攥住衣摆。奶奶瘦骨嶙峋的身体挡在她和姨夫之间,防止姨夫下手。

    杜悦将姨夫的训斥和周围那些欢快的戏谑声混在一起,于是无师自通了“懂事”的价值。

    等杜君长大了一点,母亲经常让杜悦和杜君一起给姨夫家送东西。装在一个麦秸编制的篮子里,方便她和杜君一人抬一边。他们在姨夫家门口停下,之后杜悦等在门外,杜君一个人拽着篮子手柄,一点点拖进去。

  • 53
    2016-04-23 21:28:05

    1.1

    杜悦是家中次女,出生在酷暑。从小跟着父亲四处晒太阳,生就一张黑脸,从粗糙的样貌到卑怯的性格都不讨人喜欢。

    弟弟杜君出生后,经常有大人在她耳边哼哼唧唧地唱“大的喜欢小的娇,就是不喜欢二杠腰(中间的意思)”。唱完了,互相对眼笑,一起和她父母欣赏她无地自容的样子。受到这种“玩笑”的眼光多了,加之杜君出生后,父母确实有过将她送养的打算,杜悦一直对自己存在的必要性,感到不安。

    但是杜悦从来不找大人诉说这种不安。她怯生到,说出自己畏惧他们,都怕被指责不懂事。

    杜悦开始也知道那是玩笑。只是无人否定,她忍不住就当了真。就好像鬼故事能吓唬到怕鬼的人才有意思,有些大人专挑杜悦这样的孩子开玩笑。将玩笑里掺点羞辱,喜滋滋地看她(们)被他们戳中了痛楚和惊恐,却不敢哭出来的凄惨样。

    杜悦有一个大姨,爱唠叨三纲五常,性情唯唯诺诺。但姨夫却是个很严厉的人,喜酒嗜辣,脾气就如他的口味。杜悦小时候经常在想,大姨怎么敢嫁给姨夫那样的人呢。会不会某一天他发起狠来,徒手就把人撕碎了。

    姨夫散发出来的威慑力,是杜悦童年一抹不敢正视的阴影。

    杜悦的家人对姨夫锋利的眉目应是也有所体会的,不过大人之间有很多复杂的人情世故,不如恐吓和放弃一个小孩子来得容易。

    杜悦在长辈前的怯懦和生分,都是从姨夫开始的。

  • 52
    2016-04-22 19:20:29

    《十七岁》

    简介:

    这部短篇,是根据我和F以及我见过的某些事改变的,讲述一个人,如何成长到十七岁的那些日子。有多处【夸大】和【虚构】成分。

    主角很懦弱,估计会让人感到生气。但是我想,这种人也是真实存在着的吧。

  • 51
    2016-04-17 20:14:58

    ————完————

  • 50
    2016-03-08 13:17:22

    30.

    我突然意识到已经两个多月没和阿么联系,觉得我们需要回温一下,便点开她的头像想问一句“最近好吗”,却发现,我一次也没有主动找过她。

    我依稀记得阿么在我们刚认识时,对我说过“老年人记性不好,所以很麻烦。这样下去,以后就不知道该怎么找你了”。

    我当时不明白她的意思,傻呵呵地说不懂。

    现在想来,也许阿么在她粗暴的习性下,也时常在担心,自己频繁的询问会不会引起我的反感。而因为我从来没有主动过,于是她便确定了自己的假设,然后又做了选择。

    我隔几天到网站里给她留言,但她只字未回。她自始至终没有学会网站的发帖方法,头像还是默认的简笔男孩。

    我意外的没有多少惊讶,那些我主动的留言,有一部分只是想让阿么知道我没有忘记她。

    与她相处的一年,除了工作,我的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未发生实际变化,她旅行的魄力被地球上的实际距离削弱,没有让我的勇气雄起。唯一的遗憾是忘记去问问她,她第一次回复我的那天,是她的什么纪念日。至于那张明信片,我至今未收到。

    对阿么,我似乎无从说思念,更像是有点长吁一口气的释然。她有木先生和木先生的孩子照顾了,也没什么需要担心的。

    我从她那里得到了最深刻的道理是:要承认自己的极限,并接受它。不要遇见一件自己现有能力外的事情,就因为害怕,当成关卡去挑战。有些是可以避免的,避免了更好,那是智慧。

    这个道理并没有贯穿我人生的威力,与阿么断了联系不久,它的大部分意义也随之消散,但我不想否定它当时起到的作用。似这样的事情,有时让我觉得,际遇和运气这两样短暂的东西,格外有转折意义。

    当然还有那句:美好就是在计划的时间内,实现了预期。

    毕竟我和那些寻找自我的人,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对现实满怀期望,无法自控。

    我偶尔还会想起阿么,有时还会怀疑她是否真有其人。我从头至尾也没有见过她的真容,在这千万里相隔的世界里,依靠着智能半损的翻译软件对话,甚至不知道她是喜欢我多一点还是讨厌多一点。

    也许她大多数时候是个很温和的人。我只是对外婆的暴躁司空见惯,便希望她也带有能贴近身边人的色彩,于是将外婆说话时的语气套进去。

    或者那只是她说的少年的恶作剧,现在编不下去了,厌倦了这个扮演游戏,就仓皇消失。

    或者她也如我一般,认为我是虚假的,所以在我面前塑造了一个虚假的自己。

    可是这也没有关系了。就如同那个已经不可能解开的“纪念日”,不管它的纪念内容是什么,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。

    也许正是因为我一次次猜错她,所以她才给我带来了那时的我,需要的答案。

    阿么之于我,已经足够。

    希望我有回馈她,也在那一年里对她产生过些许作用。